首页

女女SM视频

时间:2025-05-25 23:03:30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31892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改革实践成果彰显当代中国壮丽气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受邀参加的弗朗西斯卡已经连续几年参加庆祝活动,她表示,庆祝活动让她打开了视野,见识了五彩缤纷的服饰和活泼生动的舞蹈。她也很开心能和许多中国朋友一起庆祝节日,欢迎春天的到来。

大湾区交通活力强劲 广东上半年交通运输成绩单亮眼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对照全球各典型区域的碳策略提出我国电力系统的应对议案。他以江苏、四川等省份实际电力场景的电碳因子持续跟踪数据,提出“鸭嘴曲线”在未来电力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所带来的机会,并提出了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足迹标准认证体系的可行路径,对未来电力行业的减碳战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也为未来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提出了见解。

追逐“星辰大海” 商业航天底气何来?

中央委员、海军政治委员袁华智表示,改革越往前走、越往纵深推进,任务越重、困难越多、风险越大。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媒体:中美谈军控,不仅仅要谈“核军控”

“主要体现在‘三个100%’。”朱启南说,已经结束的3264场比赛,除了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100%顺利开赛、完赛,没有出现人为比赛中止、中断的情况;已经完成的240场颁奖,100%高效实施,没有出现一起运行事故;竞赛场馆1800余类、10万余件竞赛器材,100%没有出现运行故障。

广西柳州:“龙头花”盛放 民众沉浸粉色“海洋”

教育部数据显示,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